扶苏心中疑惑,面上却不表现出来。
而是在脑海中疯狂思索儒家典籍当中的内容。
儒家的确是一个向来喜欢且善于剖析人性的学派。
而且在儒家内部,这样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的。
比如在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一册中,孟子的核心观点便是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,分别为仁义礼智。
正所谓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;羞恶之心,人皆有之;辞让之心,人皆有之;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
也就是说。
孟子和修整《孟子·告子》上下两侧的儒家学子都认为,人性本善。
而他们同时认为。
仁义礼智也并非是从外界获得的,而是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的。
若是有人犯恶,那就要让其想起自己内心的纯良。
而在《荀子·性恶篇》当中,却是有着一项和孟子完全相反的观点。
那就是人性本恶。
所谓生而有好利焉;生而有疾恶焉;生而有耳目之欲,有好声色焉。
需要化性起伪,以礼义教化矫治本性。
即讲述所有的良好品德都需要后天的讲解和教化,否则人就和禽兽没有任何区别。
这两条对立的思想前者是注重人的道德属性,后者则是强调人的生物本能。
两种思想都在儒家当中掀起过一阵风。
不过演变到现在,儒家内部对两种理论的支持几乎是一半一半的比例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而扶苏本来是对这两种思想都有些赞成和不赞成的地方的。
不过现在既然姜承奕问了,扶苏也就知道他想要一个答案。
他现在就像是后世的人工智能一样。
在姜承奕下达一个指令后,他便一边结合姜承奕的问题,一边思索合适的答案,从而尽量能够做出一个让姜承奕满意的回答。
而现在。
结合之前姜承奕说的要拿捏住人性,就能让百姓对大秦更加拥护,所以他脱口而出:
“应当是人性本恶?我们要拿捏住人性当中的那些恶,才能在不特意为百姓做好事,却能让百姓拥护大秦吧?”
听到扶苏的回答,姜承奕眼睛一亮。
“不错。所谓抓住人性,就是要让他们认为,若是大秦有损失,就是他们的损失。”
“同理。也是在自己大赚特赚时,让对方觉得他们亏得很少,甚至让他们也认为自己赚到了!”
“不过这倒并不是因为人性本恶,这一点你没有答对。”
扶苏听得很是迷茫,似懂非懂:
“也就是说,要让百姓将大秦当做是自己的家园,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感?”
“老师的意思莫非是,这人性是本善的?所以人天生就会守护和拥护自己的家园?”
说出这话的时候,其实就连扶苏自己都不相信。
要是果然如此的话,那一个朝代只要不施行暴政,那就早该绵延不绝、永世不朽了。
那样大周压根就不会灭亡,也就不会有春秋战国五百年。
更不会有现在的大秦了。
不过如他所料那般,姜承奕也并未同意他说的话。
只是说道:
“你的思路其实都是对的,只不过儒家对于人性的两种定论,其实都不是完全正确的。”
“这二者,都不对?”
扶苏愣了愣,问道。
在他看来,善和恶就是相对的,二者之间没有什么所谓的灰色地带。
其实不仅仅是他。
所有的儒家思想,在荀子和孟子的争论下,虽然观念没有完全契合起来。
但也都达成了一个共识。
那就是人本性理应是有一种属性的。
所以姜承奕的这句话,他完全是理解不了的。
姜承奕自然也清楚这一点。
毕竟这种非极端的哲学思想,哪怕是到后世都有无数人一辈子都无法理解的。
所以他便直接解释道:
“也并非是说这两种思想都不对,而是它们的总结都不全面,有失偏颇!”
“这两种论述本质上都是一种归纳法的猜想。我猜这两种思想的拥簇者,想要说服对方都只能通过看小孩子的表现,和他们长大后的对比。”
听到姜承奕的解释。
扶苏点了点头。
他原本觉得,做归纳总结本就应该是这样的。
不然人类也没办法用归纳总结的方式去总结一些规律了。
而姜承奕则是继续说道:
“这就不得不提到我曾经跟你讲过的科学了。”
“这种方法针对不同环境长大、接受不同教育的人进行,本身变量就很多,没法确定个性的改变是否是因为教育改变的。”
“所以所得出的结果自然是不真实的,这两种观点也因此都立不住脚。”
扶苏一时语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