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青平小说网>穿越历史>红楼帝业> 第232章 景宁返京,泰顺思储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32章 景宁返京,泰顺思储(1 / 2)

四月初九。

江宁天色溟濛,绵绵细雨如丝如缕,沾衣欲湿。

景宁帝乘着明黄步辇来至码头,八名太监手执杏黄罗伞随侍左右,伞面上绣的九龙闹海纹经雨水一润,愈发显得鳞爪森然,金睛怒目。

忠顺亲王、袁晳、雷孝臣、姜念等人随侍。

陈弼纳、唐吉纳、甄应嘉、贾雨村等一众江宁的文武官员冒雨送行。

众人的靴底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,溅起细碎的水花。

“臣等恭送圣驾!”

众官员齐刷刷跪在雨中。

甄应嘉的官袍下摆顿时浸透了积水,贾雨村的膝盖正巧压在一处水洼里,却不敢动。

景宁帝略一颔首,命众人平身,随即在袁晳搀扶下登上龙舟。

他扶栏而立,望着雨中的江宁,但见远山含黛,近水迷蒙,六朝金粉之地,此刻似笼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,心中不由暗叹:“朕此番南巡,原想着好生领略江南风物,谁知竟被老八、老九、老十这几个孽障坏了兴致!”

思及此处,眉间不由添了几分郁色,连头顶九龙伞上的金鳞也似黯淡了几分。

忽听号角长鸣,声裂苍穹。

龙舟缓缓离岸,搅动一江烟水。

岸上众官仍肃立雨中,目送龙舟远去,终至隐入茫茫雨雾,与天地混作一处,众官才散去。

唯余雨丝依旧,仿佛方才的喧嚣不过是南柯一梦。

……

……

四月初十。

景宁帝的龙舟驶入扬州码头。

恰逢扬州也飘着蒙蒙细雨,千万银丝坠入水面,激起无数细碎涟漪。

詹坦麟、郭夏等一应扬州官员早已鹄立岸边,任凭细雨沾衣,亦不敢懈怠。众人屏息凝神,只待圣驾登岸。

景宁帝此番停驻扬州,有三桩事体:

其一,圣驾要在此歇宿一夜;

其二,要将皇四子袁历的灵柩迎回神京。这位四皇子前番在扬州遇刺身亡,尸首装殓后暂厝于此,如今终得魂归神京;

其三,与大学士傅齐会合。傅齐未曾随驾江宁,专留在扬州继续查办袁历遇刺一案,如今案情既明,自当伴驾回京。

姜念问了问詹坦麟,方知新任两淮巡盐御史数日前已到任。原任盐政林如海卸了职,携着家眷进京去了。

翌日早晨,扬州依旧细雨霏霏,天色如铅,压得人透不过气来。

岸边泊着一艘素白船只,船上蒙着白幡,被雨水浸透后低垂如泣,正是袁历的灵船。

一群侍卫亲兵抬着灵柩缓缓登船,每行一步,靴下便溅起泥泞水花,衬得四下愈发凄清。

景宁帝立在岸边,望着灵柩被稳稳安置船中,喉头微动,心中默念道:“历儿,朕带你回家。”

忽闻号角呜咽,龙舟启碇。

素白灵船随在龙舟之后,缓缓驶入烟波浩渺处,渐行渐远,终至隐没于茫茫雨雾之中。

一只白鹭倏地掠过水面,惊起层层涟漪,转瞬便消失在苍茫天际。

细雨潇潇,打湿了扬州的记忆。

……

……

时值四月中旬,已是孟夏。

这日,神京一场新雨初霁,西郊的畅春园内草木葱茏,嫩叶上犹自缀着晶莹露珠,日光一照,便如撒了满园的碎玉。

澹宁居暖阁内,泰顺帝正伏案批阅奏折,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,案前堆迭的奏本如山,显是朝务繁冗。

忽闻帘外靴声囊囊,宰辅汪廷玉手捧一个紫檀密折匣子,躬身而入。

“太上皇又有密信到了,此番是江宁六百里加急。”

汪廷玉低声道,声音里透着三分谨慎。

泰顺帝接过密匣,取出一枚精巧钥匙,亲自开启,内里黄绫密信折迭得齐整如新。泰顺帝缓缓展开,细细览阅,眉头越蹙越紧。

此次景宁帝在信中细述了江宁刺驾之事,更道出袁历遇刺案与此番刺驾案,皆是袁禩、袁禟、袁勾结戴权所为。

信中也提及袁时竟偷偷将泰顺帝的一本手抄《金刚经》与一张钤着“圆明主人”印的信笺交给了袁禩。

又提及,幸而姜念生擒贼首萧忠,使得戴权露出马脚,这才将案情查个水落石出。

泰顺帝读罢,实在是又惊又怒,握着密信的手竟微微发抖。

他不由暗忖:“若非查得明白,太上皇岂不要疑心是朕刺驾?若真如此,一旦父子反目,强令退位……”

思及此处,后背似沁出了冷汗。

在泰顺帝看来,若景宁帝当真与他翻脸,强让他退位,他便有较大概率会皇位不保,若强势反抗,会致朝堂大乱甚至天下动荡。

泰顺帝深吸一口气,对汪廷玉道:“你且退下吧。”

汪廷玉心内好奇,却不言语,躬身退出。

泰顺帝独坐须臾,心中翻涌难平,忽的起身,踱至雕花槛窗前。

窗外雨过天晴,碧空如洗,几株海棠经雨浸润,花瓣上犹带晶莹水珠。

泰顺帝凝望此景,心中却无半分闲情,只将袁禩、袁禟、袁、戴权等人恨得牙痒痒。

这些奸佞之徒,不仅害死了他的皇四子袁历,更胆大包天,竟假意行刺景宁帝,还欲栽赃于他,分明是企图废了他这个皇帝。

令他痛心的是,他的皇三子袁时,竟也勾结其中!

泰顺帝眼中寒光一闪,恨不得即刻下旨,将袁禩、袁禟、袁尽数拿下。

然而景宁帝在密信中已嘱咐他暂且按兵不动,待景宁帝返京后再行严惩。

“罢了,朕都忍了许久了,何妨再忍一些时日?”

泰顺帝深吸一口气,强压下怒火,决定连袁时也暂且不动,免得打草惊蛇,引发变故。

他不由想起自己的民间儿子——姜念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翻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