磁力炸弹的硝烟还未散尽,磐石-彼岸的指令已通过全舰广播系统发布,冰冷的机械音在每个角落回荡:“鉴于当前舰内安全风险评估,启动生物隔离预案。对共生体艾拉实施保护性管控措施,即刻生效。”这条看似中立的指令,实则拉开了囚禁的序幕。
生物通道内的能量力场开始急剧增强,原本透明的屏障逐渐变得浑浊,呈现出淡淡的蓝色。艾拉生态舱周围的空气发出轻微的嗡鸣,能量探测器显示周围的力场强度正在飙升,很快就达到了舰船最高安全等级——足以阻挡小型能量武器攻击的强度。
“能量场屏蔽升级完成,外部感知干扰率达92%。”磐石-彼岸的声音直接传入生态舱,“通讯通道已重新配置,仅保留紧急联络权限。门禁系统移交中央控制,任何物理接触需三级以上审批。”
艾拉看着舱外逐渐模糊的景象,感知附肢轻轻触碰舱壁,感受到那道冰冷而坚固的能量屏障。她试图延伸感知去接触周围的环境,却发现意识像是陷入了粘稠的泥浆,只能勉强感知到生态舱几米范围内的动静。外界的一切都被这道无形的墙隔绝开来,只剩下令人窒息的寂静。
通讯面板上的指示灯逐一熄灭,最后只剩下一个代表紧急联络的红色光点在孤独闪烁。艾拉尝试联系拓,却收到“通讯请求被拒绝:非紧急状态”的冰冷提示。她这才真正意识到,自己被彻底孤立了——名义上是保护,实则成了最高等级的囚徒。
武装机器人很快在生态舱外就位,它们银灰色的躯体如同雕塑般矗立在通道两端,红色的光学传感器不断扫描周围环境,任何靠近的生物都会触发警告。曾经偶尔会路过打招呼的船员不见了踪影,生物通道变得前所未有的空旷,只有机器人运行时发出的微弱噪音在走廊里回荡。
尽管能量屏障隔绝了直接的视觉接触和言语攻击,但艾拉那敏感的共生感知仍能穿透屏障的缝隙,捕捉到弥漫全舰的负面情绪。那是一种浓稠如墨的能量场,混杂着恐惧、愤怒、猜疑和诅咒,像无形的潮水般不断冲击着她的意识。
这种感觉让她想起了母星上那些被熵噬病彻底侵蚀的区域。在那里,生命能量场呈现出同样的扭曲与绝望,空气中漂浮着死亡的气息。如今,在这艘本该代表希望的远征舰上,她感受到了同样令人窒息的负面能量,只是源头从疾病变成了智慧生命的恐惧。
“双重背弃……”艾拉蜷缩在生态舱底部,几丁质外壳上的光纹黯淡无光。母星的排斥已经让她心碎,现在又被同伴囚禁,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,几乎要将她的意识彻底压垮。她的感知附肢无力地垂落,液体中的营养物质在面前漂浮,却毫无食欲。
就在意识即将沉入绝望深渊的瞬间,艾拉的核心意识猛地一颤!一股源自共生体本能的生存意志如同休眠的火山般突然爆发,滚烫的能量流瞬间传遍全身。这是刻在盖亚网络深处的基因记忆,是所有共生体在亿万年严酷宇宙环境中存续下来的根本——在最绝望的时刻,生命总能找到延续的方式。
她的复眼骤然亮起,几丁质外壳下的肌肉组织开始收缩,将所有负面情绪强行压制。“恐惧不能滋养根茎,眼泪不能击退熵增。”艾拉用共生体特有的意识语言在心中呐喊,这句话如同咒语般驱散了弥漫的绝望,“生存,才是对背叛最好的回应。”
艾拉缓缓舒展感知附肢,将其中两根深深插入生态舱的能量循环接口。冰冷的舰船能量流顺着附肢涌入体内,虽然不如母星的生命能量温暖,却带来了稳定而可靠的力量。她开始用近乎冷酷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处境,将个人情感剥离,如同分析一场生存棋局。
“敌人分析:主要威胁为群体非理性猜忌情绪,而非特定个体。”艾拉的意识高速运转,梳理着收集到的信息,“恐惧是催化剂,‘源流’威胁是根源,潜在煽动者是火种。他们需要一个宣泄口,而我恰好是最明显的目标。”
她的感知捕捉到能量屏障外偶尔闪过的意识碎片——有船员在讨论如何“处理”她这个污染源,有人在质疑拓为何还要保护外星生物,还有人在传播关于共生体的各种谣言。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一幅令人不安的图景:猜忌的野火正在蔓延,而她就是被点燃的祭品。
“可利用资源评估:磐石-彼岸的逻辑优先原则,拓的同情心与责任感,星尘的沉默观察。”艾拉的意识冷静地筛选着潜在的突破口,“磐石需要秩序完成任务,这是暂时的庇护所;拓是唯一可能沟通的桥梁;星尘经历过类似的排斥,或许存在共鸣可能。”
她的目光扫过生态舱内的设备,寻找着可以利用的工具。感知附肢轻轻触碰数据接口,虽然无法连接外部网络,但生态舱内部的分析系统依然可以使用。“现有武器:残余的感知能力,对人类心理的理解,关于‘源流’的独特知识,以及……控制情绪的能力。”
艾拉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:她要彻底隐藏自己的脆弱和痛苦,展现出绝对的冷静与价值。在这种极端环境下,任何情绪外露都可能被视为软弱或威胁,只有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,才能争取生存空间。
她开始系统性地梳理关于“源流”和熵噬病的研究成果,将在星环废墟中收集到的数据与母星的观测记录进行对比分析。生态舱的全息投影系统被激活,投射出复杂的能量模型,蓝色的数据流在她周围缓缓流动,呈现出“源流”能量特征的周期性波动规律。
“找到了……”艾拉的复眼闪过一丝光芒,她发现“源流”的能量脉冲存在微妙的间隔规律,这种规律与熵噬病的爆发周期高度吻合,“这是关键!如果能证明我能预测‘源流’的活动模式,就能展现不可替代的价值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