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青平小说网>都市言情>元末:朕才是真命天子> 第377章 年终军政大会(六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77章 年终军政大会(六)(1 / 2)

第377章年终军政大会(六)

在场众人拿着手中的收税标准,全都面面相觑,一时相顾无言。

这税定的就跟他娘的闹着玩一样,历朝历代未闻有收三抽一,二抽一的,你这已经不是苛政了,这纯粹就是掀桌子。

当然众人也明白,鲁锦自然是不可能来戏耍他们的,所以也没真打算这么收,其实再仔细看看那些低等级的赋税,它又是非常合理的,这说明什么?

还有这个征税标准,它的分级规则是按照土地面积来算的,这里面有很明显的漏洞,我土地多,需要交重税,那我只要把土地分到家人名下,不就可以变成低档税率,合理避税了吗?

在场的都不是傻子,很明显就看出来了,这压根不是为了来征重税的,分明是鲁锦给那些富户地主弄了个推恩令,逼着大地主分田析产,而对于宗族来说,一旦把族田分了,那族长还有什么凝聚力,以后谁他妈还听你的。

众人忍不住一阵咧嘴,这位主公真是太狡诈了,明明自己已经打定了主意,刚才还要装模作样的先问了一圈.

其实这是鲁锦主政的一种习惯,或者说方式,他以前也不怎么懂政治,于是才一直用这个最简单的笨办法。

身为上位者,如果你猜不透底下的人在想什么,那你自己就先不要表态,然后抛出一个问题,让下面的人发表意见,先让他们站队,然后你再根据众人的发言,给他们贴‘政治标签’。

你也不用在意他们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,他怎么想的其实并不重要,关键是他表态了,既然站了队,今后就得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,否则就是身败名裂,政治生命也就到头了。

如果一个官员做的和他说的言行不一,反复无常,这就是没有政治信誉,其他人会自动疏远他的,没有人会愿意和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做政治盟友,因为靠不住。

所以表态需谨慎,如果一开始你表现成一个酷吏,那你今后就只能做酷吏,如果开始表现成孤臣,那你这辈子就只能做个孤臣。

这就是政治,虽然这么说武断了点,但对于鲁锦来说十分好用,这也是为什么他总是喜欢先问问手下的原因,就在众人面面相觑,交流眼神的时候,鲁锦也在观察着他们的反应。

其实那张收税标准,也不是他随便瞎写的,而是参考了土地数量,单位土地产出,以及单位土地用工成本,以及历代税收标准,综合考量才确定下来的。

即便是要搞推恩令,逼着那些大户分家析产,也没把他们往死路上逼,或者说,鲁锦其实是允许一些小地主存在的。

看看那些收税标准,再和历朝历代税收对比一下就懂了。

汉朝的农业税很低,只有三十税一,但他其他税高,不算盐铁这些间接税,只算直接税,也即田赋、丁税、徭役这三样,加在一起约在10%到20%之间。

唐朝是租庸调,采用均田制,土地为公有制,百姓只有使用权,没有所有权,男子成年后,国家发给一百亩地,百姓相当于国家的佃户,只需每年上交两石的租子就行,但是鲁锦不知道唐朝的亩产,这个就不好算百分比了。

庸即徭役,每丁每年服20天徭役,不想服徭役就交钱或者物。

调是丁税,一般是收丝帛,每人每年半匹左右,综合税率在10%上下。

宋朝施行两税法,夏收布帛,秋收粮食,综合税率也是10%,注意,这只是名义上的税收,不算间接税,以及其他的摊派和苛捐杂税,算上那些能达到20%到30%。

元朝的税收则没有参考意义,非要说的话,元朝北方类似租庸调,约为3%,南方袭承宋朝的两税法,约为5%-10%,但这只是名义上,实际上包税商收多少就不好说了,而且除此之外,南方百姓还需额外缴纳‘科差’、‘丝料’、‘包银’等等,根本无法正常统计。

而朱元璋的明朝,基础农税是7%左右,加上丁税和徭役能到10%,只有原张士诚的地盘,比如苏州,一直施行惩罚性的20%赋税,同样属于正常水平,而且还是偏低的。

清朝最搞笑,都入关了还在收辽饷,只是把名字改成了九厘银,之后搞完所谓的‘摊丁入亩’之后,综合赋税在15%左右,实际上还要加上火耗、浮收等贪污损失,百姓真实赋税能到20%,太平天国之后还加了‘厘金’,赋税变得更高。

因此,综合各个朝代来看,只算直接税,在10%以下就算仁政了,唐朝最低,而百姓的承受度则在15%-20%左右,超过20%就会生乱。

有了这个认识,再来看鲁锦制定的税收等级。

三十亩的5%,五十亩的7%,一百亩的10%,三百亩的14%,五百亩的16.6%,一千亩的20%,剩下的就不用看了,那都是红线,压根没打算收的.

这还只是最基础的农业税,丁税和徭役其实都是小头,非常少的,加一起能占个3%。

而鲁锦自己将这九个等级,划分成三个阶段,按红绿灯理论来讲,三五十亩的自耕农,即便加上3%的丁税和徭役,所需承担的赋税总数也不超过10%,鲁锦将其称为绿灯区,是最舒服的阶段。

一百到五百亩,这三个等级,加上丁税和徭役,分别在13%,17%,20%之间,鲁锦将这个阶段称为黄灯区,因为黄灯很短,是不稳定的,在这个税率下,没有人会在这三个等级坚持多久,就会自觉的分田降等,变成绿灯。

为什么呢,因为这是在心理层面和实际收入双重影响的结果,尤其是要加入土地单位用工成本这个变量。

什么是单位用工成本,就是一个青壮男人,加一头牛,最多只能耕种50亩地,多了他种不过来。

如果一个人名下有一百亩,他就得交13%,而且还得有两个壮劳力和耕牛,他才能种的过来,既然两个人共同种这一百亩,那我为什么不干脆平分,变成两个五十亩呢?

三百亩同理,最少需要六个人耕种,如果一个人,他有三个儿子,加一起四个青壮,再加招两个佃农,一起种这三百亩地,还得承受17%的高额税收,那他为什么不干脆给儿子们把田分了呢。

另外考虑到心理学活动,一百亩、三百亩,甚至五百亩,这个时候的土地还不算太多,跟自己亲儿子分起来,也不算太心疼,分也就分了。

因此鲁锦才把这三个等级划在黄灯区,因为他们坚持不了多少时间,就会主动分田进入绿灯舒适区。

而一旦土地数量超过了一千亩,这个时候就进入红灯区了,这是一个让人很纠结的数字,就像个烫手的山芋,拿不住,又不舍得丢。

分地吧,一千亩地不是个小数目,老子有那么多地,分了舍不得。

不分吧,一千亩地至少需要20个青壮加上耕牛,才能种的过来,而一般家庭是很难凑出20个青壮劳力的,那他不分田的话,就得招佃农。

古代佃耕土地,从汉朝到民国,一般情况下是佃农和地主各取一半,有些不当人的地主会收到六成甚至七成。

那么这种情况下,我招佃农耕种,农税加徭役和丁税,总数在27%,然后我再给佃农分50%,自己就还剩23%的产出,我他妈还玩个锤子

你说那我不当人了,我找佃农七三分,我收七成,给官府交完27%的税,我还剩43%,这样似乎也还行?

那只能说,你在想屁吃,给佃农七三分,你先看看你招的到人给你种地吗

讲个历史真实事件,原历史上,明初洪武朝时期,有大量地主主动捐献土地给官府,你猜是为什么?是因为朱元璋收的税高吗?有一说一,老朱的税并不高,除了苏州这个特殊区域外,其他地方普遍才10%,那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土地白送给官府呢?

因为实在是没人种啊.明初老朱一直在搞大移民,没有地,甚至地少的百姓,直接移民到人少的地区分田,导致原人口密集区的劳动力大量减少,你想招人佃耕土地?根本就他妈招不到人.

而官府是不管你的地是在抛荒还是在种的,反正你鱼鳞册上有那么多地,我就按那么多地的收税,我管你这那的,你不种是你自己的事。

于是地主们没办法,实在坚持不下去,就只能把土地捐给官府,变成官田

朱元璋可没像鲁锦这样搞推恩令,只是用了招移民,其实也是误打误撞,就让那些地主自己把田交出来了

如果说,在一千亩这个档次,你还愿意忍受着23%的低收入,咬牙死撑着不分田,那鲁锦也举双手欢迎啊,官府可以名正言顺的收27%的税,比地主收入还多,地主都成了朝廷的打工仔,我有什么不乐意的。

妈的,要是真有这种傻缺,死抱着一两千亩地不分田,当地知县都得跑去叫他一声青天大老爷,简直是活菩萨啊,这可是上税大户,得好好把他供起来.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翻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