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7章詹鼎的大胆计划
对于战事规划而言,鲁锦最大的优势,其实是他扎实的地理知识,和这个年代普遍连一县之地都没出过的普通百姓,甚至和那些稍微有些见识的书生相比,他起码系统性的学过现代地理。
而且他还有个超强外挂,就是存在手机里的离线地图,用这个时代的地图和后世的地图稍微对比一下就知道,元末这个时代相比于后世,是缺少了很多城市的。
夏煜所说需要进攻的二十座城池,在地图上看起来有些很集中,有些却特别分散,如果按照鲁锦的话来说,就是大致形成了三个城市群。
从六安往西走,抛开中间孤零零的固始城不谈,第一个城市群就在汝宁府辖内的淮河两岸,这一片仅仅方圆二百里内,就集中了光州(潢川)、光山、息州(息县)、罗山、信阳、真阳(正阳)六座城池。
第二个南阳城市圈,以南阳为中心,方圆二百一十里内,就有唐州(唐河)、新野、邓州(邓县)、南阳、镇平、内乡、方城,七座城池。
第三个襄阳城市圈,因为这里是通道城市,地形比较狭窄,实际上的城池并不多,只有襄阳、南漳、宜城这个铁三角,再继续往南就到了荆门和安陆,也就是徐寿辉的地盘了
这么看起来,城池还挺集中的是吧,但是六安到信阳都市圈最近的光州足有360里,还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,真正走起来,可能要接近四百里。
而信阳都市圈最西面的信阳,到南阳都市圈最东面的唐河,同样有近四百里路,几个城市圈之间太过割裂,即便中间有一座零星城池,也完全无法起到稳固战线的军事作用。
于后勤而言也十分不利,城池太过分散就意味着民夫运粮需要穿越近四百里的无人地带,中间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,很容易被敌军掐断后方粮道,这对十几万大军而言是十分致命的。
而夏煜提出的解决方案,就是筑城,移民屯垦,你不是缺少城池吗,那我就直接在空地上筑城,很笨的办法,但却简单有效!
夏煜当即详细解释道,“六安到光州之间,这几百里路就只有一座固始城,固始是肯定要拿下的,但只有一座固始又太过单薄,因此我建议在靠近大别山北麓的山脚下,择址筑城,最好建两座。
“比如固始的史河上游,有两条发源自大别山的支流,可以在这两条支流的源头山脚处各建一座城池,这样从六安到光山,有这两座城池在中间接力,每一段路程最长都不超过120里,急行军两天的路程,日行军30里最多也只需四天,这样粮道就能稳固许多。
“军事上,这两座新城也可以和固始互为犄角,三座城池互相支援,就不容易被敌军攻破。”
鲁锦一边看着夏煜在沙盘上比划,一边拿出另一卷他描来的后世地图,发现他所说的史河上游的两条分支,后世还真在这里有两座城,就是金寨和商城。
好家伙,难不成是巧合?其实出现这样的巧合也很正常,中国是农耕民族,既然要农耕,那肯定优先选择河水两岸的土地啊,如果一定要在这里建城的话,金寨和商城还真是最优选。
鲁锦当即点头道,“你选的这两个地方不错,有山有水,又不缺平原开垦,军事上当作两个中转站也是很好的,你继续说,还有哪些地方要筑城?
“筑城肯定需要调动屯田师进行开垦,提前计算好了,我们才好筹措兵力。”
“是。”于是夏煜紧接着再次说道。
“再有就是从信阳、确山,往唐州走的路,这一段路可以分作南北两条线,北边是确山到唐州,南边是信阳到唐州,我认为最好在这南北两条路中间,都各自修一座甚至两座城池。
“北边就是我刚才说的,泌阳,直接筑在泌阳河岸边,南边这座城可以筑在淮河的源头,靠近桐柏山的位置,可以直接称作桐柏。
“这样走南线,从信阳往西,先在桐柏筑城,再从桐柏进攻枣阳,也是非常好的进兵路线,方便扫清襄阳的外围防御。”
鲁锦看了看手中的后世地图,暗道一声绝了,这夏煜选的地方真的和后世的城市位置高度重合,甚至就连名字都一模一样,只能说,不愧是中国人自己选的建城地址,或许他们选址的思路都是一样的
不过他很快又发现,在后世的地图上,南阳和方城的东南边,一条名为堵水的河流中间,还有个社旗县,是元朝地图上所没有的,那有没有必要在这里也建一座城呢?
于是他当即指着沙盘问道,“泌阳确实可以联络确山和唐州,但是唐州距离方山和南阳的距离,实际上也不算近,中间也是空落落的,既然准备筑城,那要不要也在这条堵水的中间也建一座城池?”
夏煜闻言顿时向着鲁锦指的地方看去,还拿来尺子量了量,从唐州到方城,足有一百五十里,按日行三十里的行军速度,起码要走五天,于是他点了点头道。
“如果愿意移民的百姓够多,那当然城池越多越好,我们在中原没有根基,多一座城就多一个稳固的据点,只是移民建城消耗太大,起初一两年,官府肯定要免税,不然百姓不愿开垦,官府还要为百姓提供头一两年的开荒粮,让他们可以放心开垦,不用担心饿肚子,这都是很大的支出。”
鲁锦却说道,“军事移民和普通移民还是不同的,我们如果要在那里建城,第一批肯定是屯田师,军事化管理开销要低一些,这个城我们筑的起,只是不知道那里的具体情况如何。”
鲁锦说到这里又看向旁边的包毓问道,“有附近更详细的舆图资料吗,最好涉及到村镇一级的。”
“有,我找找。”
包毓很快找来当地的地图,虽然不是很准确,都是找一些去过中原的商贾打听来的,但还是找到了一些有用信息。
包毓很快拿着地图介绍道,“这里有个赊旗镇,是堵河上面的重要商贸城镇,舟船往来于唐州和方城之间,前宋时就是荆襄物资转运汴梁的必经通道。
“至于名字的由来,相传此地原叫赊旗店,汉光武帝曾在这里赊来旗帜,开始举旗反莽,故而以此为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