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青平小说网>都市言情>元末:朕才是真命天子> 第437章 远望一号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37章 远望一号(1 / 2)

第437章远望一号

苏州城外,陶广义和陶景明父子,还有被俘的浙东廉访使杨惠,投降的宁安庆和李相,一行人正等待护送的人员安排去建康的船只。

七月初这个时节,种植双季稻的百姓已经在紧锣密鼓的抢收了,双季轮作稻在江南一般是三月播种育苗,四月下旬插秧,七月初就能收获,然后赶紧翻地再种晚稻,到十月份还能再收获一次,两季加起来亩产能到近六百斤,这是太湖平原最肥沃的土地。

此时正值七月初,刚好是百姓收获早稻的时节。

陶广义等人站在路边的树下乘凉,发现官道旁的农田里,本该各自在田里忙碌的农民,此时却聚集在一块田里,上百人围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什么,旁边还能看到身着绿袍子的官员,也不知是知县还是主簿。

陶景明顿时好奇问道,“爹,他们不去自己田里干活,都在那干什么呢?怎么还有当官的在那?”

陶广义往那边瞅了眼,“我怎么知道,你这么好奇,过去看看不就知道了。”

然后他又看向旁边负责护送他们的一个内卫军小军官问道,“刘巡检,我们能过去看看吗?”

被唤作刘巡检的军官朝远处官道看了看,见去找船只的手下还没影子,就说道,“那就去看看,别去太久,说不定一会就找到船了。”

“行,就过去瞅一眼。”

一行人当即向着人群所在走去,正巧这时,路旁又有一个老头带着青年的儿子赶了过来,手里还提着扁担和镰刀,陶景明见状当即拦住这对父子问道。

“敢问这位老丈,这是谁家的田?”

老头见他们一行人衣着不凡,身旁还有兵丁,不敢怠慢,当即答道,“先生说这地啊,以前是吴县沈家的地,沈家是江东最富之家,田产几十万亩,后来公输大帅的大军打过来,沈家就把这地都捐给了新官府,现在这是新官府的官田。”

一行人惊骇的对视一眼,好家伙,几十万亩都捐给了官府???

陶广义又问道,“那老丈也是这官田的佃户?”

“不错,新官府可好了,这田刚变成官田,就给我们减了一成地租,如今官田都是四六分成,佃户拿六,官府只要四成地租,咱们这百姓的日子也能更好过些。”

众人更加惊骇,几十万亩地,哪怕只是一成地租,那也不是个小数目啊,这公输大帅说不要就不要了?

陶广义又追问道,“那现在也应该是收稻子的农忙时节吧,既然减了租子,那不更应该好好干活吗?为何那里聚集了这么多人,老丈应该也是要过去的吧?”

这次不等老头回答,旁边老头的儿子就说道,“听说是建康的大帅给每个县送来一台打谷机,交给各县放在官田里试用,若是好用就要在各县推广仿制,我们都是去看那打谷机的。”

“打谷机?这倒有趣。”

一行人赶忙加快脚步赶过去,发现这里不仅有吴县县令,还有隔壁吴江县的主簿,身边带着两个匠人,面前的农田里正在组织一场比赛,旁边围观的百姓都在主动帮忙计数呢。

比赛的内容是给稻谷脱粒,传统脱粒方法是准备一个大木桶,在木桶的前面围半圈草席,然后拿着一束割下来的稻子高高举起,往桶边上猛磕,把谷子从稻穗上甩下来,围的半圈草席是防止谷子被甩飞的。

这个活很累很辛苦,一个农民往往甩不了几百下,胳膊就累的抬不起来了,而眼前的比赛,或者说对照实验,就是一组用传统的稻桶脱粒,另一组用脚踏式打谷机。

这东西下面有个木槽,是盛谷子用的,作用和木桶一样,上面还有个防飞溅的罩子,作用和草席同理,区别是槽子和罩子中间加了个钉有铁条的木辊,通过齿轮和踏板连接,只要踩动踏板就能让辊子飞速旋转,把割下来的稻谷往辊子上一搭,辊子上的铁条,或者说铁梳,就能把稻穗上的谷粒梳打下来,效率是以往稻桶脱粒的五倍以上,关键是没那么累。

参与实验的是一对潘姓兄弟,潘二用木桶,老三用打谷机,只干了半天时间,潘二就已经累的不行了。

旁边的百姓顿时起哄道,“潘二,你还行不行啊,看看你家老三,你这干了半天才打了不到二分地,你兄弟那边都打完一亩地的稻子了,赶紧接着干啊。”

潘二顿时累的一屁股坐在田埂上,嘴里喘着气无力的摆手道,“不比了不比了,我比不过那打谷机,用这东西干一天能顶上以前四个人干三天,这怎么比的过?等今年卖了粮食有了钱,我家肯定得找木匠打个这玩意。”

众人见比赛结束,立刻一窝蜂的凑到那台打谷机前,还有人要抢着自己上去操作试试。

而一旁的吴县知县也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,跟身边那两个匠人问道,“仿造这东西应该不难吧,关键是不能太贵,要让百姓都用的起。”

秦木匠当即道,“这东西用料也就跟打两张桌子差不多,用最便宜的柳木,贵不到哪里去,比造水车简单。”

张铁匠也说道,“打那个辊子不难,先打些长铁钉,弄弯了钉在木条上便可,就是那两个铁齿轮,怕是不好做,这东西得用泥范铸造吧,还得有熔铁炉,自己不好做,可以找铁冶定做一批。”

秦木匠却摆手道,“诶,我看没那么麻烦,这东西的关键在那个辊子,转的越快打谷子就越快,其他就一个木槽,简单的很,那两个齿轮也不是没有不行,可以直接改成纺车那样的,做个手摇的大轮子一样用,无非就是把脚踏改成手摇,需要多一个人摇轮子而已,但可以省去那俩铁齿轮。”

知县当即道,“那就赶紧再造几个出来,趁着收粮食赶紧试用,若是可以,那就多做一些拿去推广,最好赶在今年晚稻收获之前,让吴县百姓都能用得上。

“到时候你们造多少打谷机,都由官府统一收购,然后卖给百姓分期用粮食偿还,你们不用担心收不到钱,把事给我办成了,少不了你们的好处。”

“多谢老爷,小人一定尽力。”

“我去把我那俩徒弟也一起叫来帮忙。”两个匠人赶忙答应道。

陶广义一行人见到这一幕,顿时互相对视一眼,宁安庆当即感慨道,“这打谷机是真不错,能节省百姓不少力气,脱粒也更快了,等全面推广开来,以前十亩地干半个月,现在怕是三五天就能收完,这位公输大帅倒真是位仁君,能如此体恤百姓,重视农事。”

陶景明也惊奇道,“这东西如此简单,就用一个铁梳便能把稻谷轻松梳打下来,怎么之前没人想到?”

被俘的浙东廉访使杨惠闻言顿时揶揄道,“锯木头的锯子更简单,怎么鲁班之前也没人想到?听说那位反贼大帅是公输般后裔,能想出这东西倒是不奇怪了,可能这就是家学渊源吧,倒是做得一手好木匠活。”

宁安庆见状当即劝道,“你少说两句吧,若是去了建康还这样,恐怕性命难保。”

杨惠顿时冷哼一声,“死则死尔,有何惧哉?!尔等食君之禄,却不做忠君之事,投敌卖国恬不知耻,若无你们这些奸贼,朝廷又怎会沦落到如今这个地步?”

宁安庆闻言也怒了,当即反怼道,“朝廷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,你自己不知道吗?若是没有朝中奸贼陷害脱脱丞相,又解散淮北前线的大军,若有一支朝廷主力大军在淮北策应,我也不会甘心投降,起码我们拼命抵挡还有意义,能为丞相争取些时间。

“可现在是朝廷自己在自毁长城,我便是拼死一搏,把婺州路的军民打光了又能怎么样?能把脱脱丞相换回来吗?能把朝中的奸臣除去吗?能把淮北那二十万大军叫回来吗?”

这话杨惠反驳不了,但他还是抓着忠君的事不放,认为几人主动投降十分可耻,于是又嘟囔道,“好歹也是个从三品的朝廷大员,你若宁死不降,想必婺州士卒也不会如此心安理得的迎贼军入城。”

宁安庆却道,“从三品又如何?为国分忧解难,却被奸贼陷害,连正一品的丞相都能被陷害贬黜,我不过一个枢密院同佥,又能如何?”

“你该去死!”

“那你这个正三品的肃政廉访使更应该死在在下前面才对。”宁安庆毫不示弱的反呛道。

“你”

陶广义看够了戏,当即冷笑道,“好了,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,达鲁赤僧住被我杀了,南台侍御史帖木烈思自刎而死,你若真对朝廷忠心,真有殉国的勇气,当初为何不直接在金华城头跳下去,我也敬你是条汉子,可你不还是缩了吗,不还是怕死吗?”

杨惠看到陶广义,就更气不打一处来,“这些人里最无耻的便是你这贼厮,身为朝廷世袭万户,竟与反贼暗通曲款,若不是你里通外贼,婺州路又怎会丢的那么快,还说我怕死,那是因为你那日强行绑了本官,不然.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翻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