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青平小说网>都市言情>元末:朕才是真命天子> 第455章 陈友谅归附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55章 陈友谅归附(1 / 2)

第455章陈友谅归附

九月份,随着前线各条战线的持续推进,前线的捷报也源源不断的传到了后方。

九月初三,九江被攻破,余阙自刎而死;

初四,信州路首府上饶被攻克,第十集团军涌向铅山;

初五,南线的瑞昌、蕲春、鄱阳同时被拿下,常遇春正在策划迎战董抟霄的江西元军主力;同日,中原方向的第四方面军攻克固始,大军距离信阳还有240里。

初九,中原的第四方面军攻克光山、光州(潢川),距离信阳只剩七八十里,汝宁知府李思齐顿感不妙,连忙派人向李察罕和王保保求援,但为时已晚,那两人现在还在河南最北边的汴梁路呢,而四方面军的大军距离信阳就只剩两日路程了,这如何来得及?

没办法,李思齐只能做好了守城和跑路两种打算,能守就守一下,硬扛着等李察罕回来,实在扛不住到时候再跑去豫北找李察罕汇合,就是不知等他见到了俞廷玉的二十万大军,会不会后悔自己这个决定,想跑?这还能往哪跑?

初十,常遇春和董抟霄的决战在余干城外爆发,董抟霄率领的江西元军主力全军覆没,余干开城投降,平定于三日后率先遣师收复南昌。

十二日,信阳大战爆发,李思齐站在信阳城头,见到四方面军二十万人浩浩荡荡的军阵,不自觉的咽了口唾沫,顿时暗道自己失算了,这下也不用想着跑了,只希望能多坚守几天,最好能撑到李察罕带兵回来,实在不行,就只能以身殉国了。

他还是小看了鲁锦的实力,没想到鲁锦三线开战,居然还能在中原方向投入那么多兵力,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晚了。

而在俞廷玉这边,他根本不怕李察罕和王保保回来,甚至还希望他们能立刻来,因为信阳这里距离庐州大本营还不算太远,在这里决战,实际上四方面军是有优势的,不然等他们到了南阳,不仅补给线要拉长,还要分兵去打荆襄,到时对李察罕就没有兵力优势了。

可惜李察罕和王保保都没有来,他们现在远在千里之外,就算日行百里也绝对赶不上信阳的战事了,说不定到现在李思齐的求援信都还没到开封。

于是毫无悬念的,信阳于十三日被攻克,与南昌解放的时间是同一天,李思齐这个在原历史上也算是一号人物的家伙,如今还没成长起来,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在了圣武军的乱枪之下。

十四日,南线湖广这边,廖永安和缪大亨这边率领九万多大军,从初八开始拔除武昌周边的要点城池,接连攻克黄冈、永兴(阳新)、大冶、江夏等城池,将杨贯通的苗军主力逼到了武昌周边,最后到了十四日,双方才在武昌城下展开决战。

杨贯通的苗军也不是软蛋,没躲在城里准备死守,而是选择背城列阵扎营野战,只可惜他遇到了最喜欢打攻坚战的圣武军,不论什么样的防御工事,在大炮的面前都不堪一击。

最终杨通贯的五万苗军,也在廖永安的九万大军围攻下灰飞烟灭。

不过这场仗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,那就是躲在咸宁附近的陈友谅。

陈友谅本来听到了鲁锦散布的谣言,顿时惶惶不安,生怕倪文俊会带着元军找到自己,正打算带领残部转移呢,然而才听到谣言没几天,他就又见到了鲁锦的檄文,这就立刻让他生出了别样的心思。

他想要趁着现在元军的注意力被圣武军吸引走的时候,找个元军兵力空虚的地方再打一片天下,准备东山再起,比如去岳阳,洞庭湖附近。

陈友谅之前打下过岳阳,虽然后来又被元军打跑了,但是那里他也留了不少旧部,只要自己回到岳阳登高一呼,召集旧部打下几座城池,趁着鲁锦在北面吸引元军主力,双方都无暇南顾的时机,搞不好他就能把整个洞庭湖周边都打下来,成为自己的立身之本。

然而就在他刚表露这个想法的时候,他的团队内部就发生了分歧,陈友谅后来的丞相张必先,也就是把谣言给他带回去那个,不同意他的想法,张必先也看到了鲁锦的檄文,见鲁锦在檄文中号召徐宋旧部投入他的麾下,就想建议去投鲁锦。

陈友谅本人自然是不愿意的,大丈夫岂可郁郁久居人下?

而张必先也有自己的理由,他的想法是,现在全天下各路义军,就鲁锦的势力最大,檄文中号称发兵120万甲士同时三面作战,虽然这里面肯定有很大的水分,但战线是做不了假的。

想要同时进攻湖广、江西、中原、荆襄、山东,没有个几十万大军是根本不可能的,就算砍掉一半吧,最少也得有五六十万的真兵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就算你陈友谅现在能趁着鲁锦和元军死磕的时候,偷鸡拿到了岳阳和洞庭湖周边地区,那将来怎么办?等鲁锦和元军打完,如果鲁锦赢了,将来可就是五六十万大军一起对付咱们了!到时候你还能挡得住吗?

而且鲁锦现在几乎快把天下的好地方都占完了,就算你打下湖广南部,鲁锦占的是什么地方,有多少人口兵源和粮食,你陈友谅有多少人口兵源和粮食,就是硬拼国力你也拼不过啊。

既然如此,何必费那个劲,不如趁现在投奔鲁锦,仗着自己在湖南地区还有些影响和基础,到时可以主动请缨,去当圣武军攻略湖广的先锋,一定能立下大功,不说能不能封公,封个侯是肯定没问题的,要不然鲁锦也太小气了。

投奔鲁锦?陈友谅自然是不甘心的,别的不说,光是鲁锦发的那篇檄文,就让他气不打一处来。

要不是有老子们和刘福通在南北两面牵扯元军的主力,你鲁锦能在中间发展壮大?要不是有彭莹玉奇袭杭州,引走了江浙元军的主力,你鲁锦能那么容易渡江打下建康?

现在你成了气候了,转过头在檄文里说徐宋的失败,是因为徐寿辉犯了四条大错,呸!臭不要脸!得了便宜还卖乖!

虽然陈友谅自己也不信弥勒教那玩意,但不妨碍他骂鲁锦不要脸,虽然他自己也准备趁着鲁锦和元军大战,想去偷袭岳阳,但也不妨碍他鄙视鲁锦偷鸡,说白了大家都是一样的狐狸,一丘之貉罢了.

现在陈友谅说服不了张必先,张必先也说服不了他,于是两人就同时看向了团队核心的第三人,陈友谅手下的头号大将张定边。

至于张定边的态度嘛,嗯,首先他肯定没想过自立,张定边的野心没这么大,否则在原历史上,他就不会在陈友谅战死之后,回去扶陈友谅的儿子登基了,干脆自己上位多好?可他没有这么做。

既然自己没野心,那投谁不是投?以前能投徐寿辉,现在徐寿辉死了,再投鲁锦又有何不可?张定边心里其实还是比较倾向于张必先的看法的。

但是陈友谅又是他的拜把子大哥,他不能违背陈友谅的心意,于是他选择中立

你们自己吵去吧,反正我就跟着陈友谅,他投,我就投,他要去打岳阳,那我也跟着。

陈友谅和张必先都很无语,最后张定边才提议道,反正他们现在就在咸宁,离着武昌又没多远,鲁锦肯定是要打武昌的,不如他们到时候去偷偷观战,看看圣武军的实力如何。

如果人家当真厉害,元军都不是对手,那咱们现在连元军都打不过,你陈友谅觉得自己将来就能打的过人家圣武军吗?不如就早点投了吧。

这个提议,实际上还是偏向张必先的方案,陈友谅是个人精,又怎么可能听不出张定边的意思呢?心中叹了口气,还是答应了两人先看看。

于是等到廖永安和杨通贯在武昌城下决战的那日,他们三人都悄悄来到战场边缘观战,在见到了圣武军这边上百门火炮,和近万支燧发枪齐射,打的杨通贯的苗军尸横遍野的时候,三人的面色都瞬间凝重了起来。

他们总算是知道鲁锦是怎么一直赢,而且从未败迹的原因了,鲁锦的火器太犀利了,这不是靠一般战术就能弥补的东西,除非他们能造出一样的火器,练出一样的士兵,否则不论什么战术,双方各自列阵,自己这边只能眼睁睁的挨炮轰,想不输都难。

而且他们还注意到一个现象,那就是圣武军的披甲率非常高,虽然现在只有一半左右,还不能做到全员披甲,但是那些甲胄看起来很新,并且样式统一,元军从没有这种甲胄,那就只能是鲁锦自己制造的了。

鲁锦能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打造出这么多甲胄,还有这么多犀利的火器,虽然是有徐宋和刘福通在南北牵扯元军注意力,才给他创造了发展的时间,可鲁锦能造出来这也是本事啊,不服不行。

就像陈友谅,你给他时间,他能造出来吗?或许他造船的本事一流,造甲胄也没什么问题,但是火器嘛,这个他是真不会。

也不知道鲁锦是从哪找来的匠人,能造出如此犀利的火器,这样的人才为何没投到他陈友谅的麾下呢,是自己给的钱不够多吗

眼见杨通贯的苗军在武昌城下被廖永安击败,然后又用老一套的攻城战术攻入了武昌,陈友谅三人对视一眼,这才做出决定,或许鲁锦真的是天命所归吧,不然为何他能得那么多人才相助?最后三人都选择了主动投奔鲁锦。

别的不说,就算将来要造鲁锦的反,也得先学会那种火器不是.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翻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