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青平小说网>穿越历史>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> 第573章 还有时间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73章 还有时间(2 / 2)

好比春秋战国之时,原本困苦、落后的秦,在商鞅变法之后迅速得以壮大,早在始皇一统天下前数十年,就已经成为了天下公认的最强国。

在经过数十年的积累,这个曾经的最强国,最终甚至强大到了一己之力,便可一扫六合的程度!

虽然这其中,有外交、军事、文化、商贸等各方面的谋划,但秦国本身的强大实力,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。

但正所谓,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

原本困苦羸弱的秦,因商鞅变法而得以图强;

一统天下,威震四海的秦朝,也同样是在法家近乎偏执的变法精神下,在短短十数年内走向了灭亡。

故而,华夏文明从秦的灭亡中得出教训:弱小,且几乎没有其他办法快速图强时,凭法家变法图强,是最优解;

但在强大起来之后,继续留着法家,却又成了亡国之道。

简而言之,便是越弱的时候,法家越有用;越强的时候,法家越有害。

至于先帝做出的尝试,则是在汉家即不足够强——至少没强到可以讨伐匈奴,也不够弱——至少没汉初那么弱的微妙时间节点,来试一试法家的成色。

即:在国家即不够强,也不太弱,介乎于强弱之间的时间节点,尝试通过法家‘扭转乾坤’的能力,来达成自身能力本不足以支撑的远大目标。

具体而言,便是在汉家原本无力和所有宗亲诸侯为敌、与整个关东站在对立面的时间节点,试试看法家能不能起到什么奇效。

最终得出的结果~

怎么说呢……

很难评。

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,晁错一手《削藩策》,确实发挥出了法家在‘忠君奉上’方面的主观能动性,为汉家扫除尾大不掉的宗亲诸侯格局实力,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。

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,先帝最不愿意看到的‘和整个关东站在对立面’的结果,在晁错一纸《削藩策》问世之后,终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。

若是发散思维‘遐想’一番,也不难得出一种未必准确的可能性:就算没有《削藩策》,先帝通过其他方式料理宗亲诸侯,最终结果再差,也不会比吴楚七国之乱差到哪里去。

毕竟当时,整个关东,除了镇守关东门户的梁国,以及北方前线的燕、代之外,整个关东,几乎就找不到又一个忠于长安、忠于宗庙社稷,可以让先帝完全放心的宗藩了。

从这个方面来看,以及刘荣自己从先帝的感官中总结所得:先帝通过晁错进行的这次实验,其实是失败的。

实验的结论恐怕是:在王朝不强不弱的尴尬时间节点,法家能起到的积极作用,和负面作用不相向上。

结合秦的灭亡,所得出的‘越强的政权,用法家效果越差;越弱的政权,用法家效果越好’的结论,便不难发现:法家能起到的积极作用,真的是和政权本身的强弱,呈线性负相关。

政权越强,法家越坏;

政权越弱,法家越好;

政权不强不弱,法家不好不坏。

说好听点是不好不坏,说难听点,那就是卵用没用……

具体到当今汉室,经过开国初的‘羸弱’期,以及文景年间的‘不强不弱’时期,到了当今刘荣这一朝,汉家已经开始全方位展露出强盛之态。

文景之治种下的因,即将结出一个无比强大的汉家,来作为最终的果。

如此背景下,按照法家的作用,与政权强弱呈线性负相关的逻辑,刘荣这一朝,汉家若是重用法家,那无疑就要起到负面效果了。

到这里,问题其实就显而易见了。

——黄老学完成历史使命,即将退出历史舞台,并朝着后世那个寻仙问道,神神叨叨的‘道家’发展;

法家则因自身特性,并不适用于如今愈发强盛的汉家。

可以说,如今汉室不需要通过法家变法图强,也可以说,已经走在正确道路之上,正愈发强盛的汉家,不应该‘变法生乱’。

黄老淡退,法家不适用;

而其他诸学——杨朱肯定用不了。

太祖高皇帝早就有言:杨朱这个学说,天下唯一能研读的,便是当代天子。

只有上一代天子驾崩,下一代天子才能够染指,连太子储君都不能触碰!

这也很好理解。

毕竟任谁坐在皇位之上,看着一个整天念叨‘杨朱唯我,不以物累’的太子储君,后脖颈都得发凉。

墨家更是只可用其‘鲁班之术’,而不可用其治国之道——毕竟墨家的思想太过先进,甚至都和后世新时代的华夏近乎一致了;

对尚还处于封建文明初期的当今汉室,那都不是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的问题,而是劈个叉都远远够不到的程度。

没了!

除了儒家之外,没得选了!

和那些除儒家之外,根本无法选择其他学说,只能吃儒家‘有教无类’的红利,借儒家搭上‘读书人’之顺风车的文人一样;

如今汉室,也同样沦落到出儒家之外,再也没有第二种选择的境地!

这也就难怪历史上的汉武大帝,能那么果决的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了。

——哪怕不罢黜,百家也已经基本把自己玩儿绝传了!

——哪怕不独尊,儒家也已经掌握天下学术、思想界的话语权了!

从这个角度来看,汉武大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并非是主导了儒家独尊,而仅仅只是从官方层面,承认了‘儒家已经独尊’的客观现实而已。

但现在,时间才刚来到当今刘荣五年,历史上的汉孝景帝十一年。

这个时间节点,历史上的汉武大帝都才十一岁;

刘荣还有时间。

还有时间压制儒家,避免儒家在客观事实层面,达成‘儒术独尊’的既定事实;

而后再倒逼刘荣,和历史上的汉武大帝一样,承认这个客观事实成立,并未‘儒术独尊’背负历史黑锅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翻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