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青平小说网>都市言情>元末:朕才是真命天子> 第374章 年终军政大会(三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74章 年终军政大会(三)(1 / 2)

第374章年终军政大会(三)

听到陶安的问题,刘璋当即解释道。

“我们的新钞虽与铜钱和银圆绑定,但短时间内肯定无法足额兑换铜钱和银圆,这也是我们发行纸币的原因,铜钱、银圆与纸币的关系,就像秤砣与货物的关系,只是衡量其价值的权重而已。

“因此我们会在各镇的供销社展示铜钱和银圆,但并不给民间兑换,如果百姓用白银或铜钱兑换新钞的话,这倒是可以,暂时只收不出。

“至于新钞信誉的问题,我们的新钞叫盐铁券,真正的价值来源于能兑换盐铁,因此只要能足额兑换盐铁,即便换不到银圆和铜钱,新钞的信誉也不会崩溃。”

众人闻言点了点头,算是认可了这个方案,刘璋则是继续说道。

“第二个问题,发行的方式和如何确定物价,这个问题比较复杂,我是按照大帅说的方法,综合历代物价,和民间常见物价以及百姓收支情况,综合制定的,大帅已经同意了。

“根据调查,前宋乃至元朝,承平时期的城市人口,日收入平均在200文上下,以用工举例,寻常餐馆酒楼中跑堂的伙计小二,日收入大概在100文左右,这是最没技术含量的职业,端盘子是个人都会;

“卖力气的纤夫、码头搬运工,日收入则在200文左右;懂技艺的匠人师傅,如木匠、铁匠之流,日收入在300文左右;平常的贩夫走卒,摆摊做小吃卖鱼的商贩,日收入则在100到300文不等,全看当日生意好坏。

“以上是收入情况,支出方面,衣食则是最基础的生存支出,还是按照承平时期的物价,前宋真宗朝和仁宗朝,一斗米大概在40文到70文不等,至徽宗亡国之前,米价已暴涨至200至400文一斗,一石米三四千钱。

“南宋绍兴年间,因为战乱的缘故,米价又暴涨至五六百文一斗,最低时也在100文一斗,即至宋亡,米价一直盘桓在二三百文一斗。

“到了元朝,因为币制混乱,民不聊生的缘故,斗米的价格从未低于千钱。

“虽然唐宋时期,有些年因为丰收,也出现过斗米三五文钱的情况,但那不正常,所谓谷贱伤农,这个价格对于种地的百姓来说,基本相当于一年没有收入,因此不能作为参考。

“承平时期的正常价格应该就在斗米40文到70文不等,元朝则是100文以上,考虑到城市人口最底层的餐馆伙计日收入100文,而如果只顾自己的话,一斗米最少可以吃三四天,那么他每天就能赚来六七天的伙食,当然这只是大致数据,没算柴水之类,只算吃的话,一个伙计养两三个人吃饭还是不成问题的。

“穿衣方面,一个成年青壮,里外一身,从上到下最少要一匹布,(二尺宽,四丈长为一匹),以最寻常的麻布料为例,承平时期一匹麻布在150文左右,还是以最底层的伙计举例,日收入100文,除去吃饭,日常省吃俭用,一个月存钱买一匹布,添一件新衣还是可以做到的。”

这就是古代太平年月,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打工人的收支情况,众人听的不明觉厉,有些没搞懂这些数据和物价定价有何关系。

刘璋则继续说道,“大帅说,对比城市人口,农民的收入不能太低,如果城市收入远高于农村人口,那农夫就要成群结队涌入城市做工了,因此想要平衡耕田和做工的收入,就只能用粮食价格来调整。

“当今天下,最富庶的太湖地区,土地水田两季亩产合计500斤左右,安丰路的旱田亩产则只有200斤左右,取平均数,按亩产350斤计,一个青壮加一头牛,能耕种50亩田地,一年下来就是17500斤,总共1400斗,平均一天收入三斗九升,按最低粮价斗米40文计,则一名农夫的日收入在156文,处于餐馆伙计和码头力工的收入之间。

“这还没算交赋税,以及其他开支,而且这是五十亩地的全部收入,除去女人织布补贴家用外,每日156文,通常就是一家人的全部收入,若是和全家均摊下来,则单人收入更低,更何况当今世道,许多人还是佃农,连五十亩土地都没有,生活就更为艰难。”

众人闻言恍然大悟,好像明白了点什么,但还是没领悟到重点。

“因此大帅说,从地里收粮食的价格,最低不能低于40文每斗,不然农夫就要活不下去,因为种田连生存都维持不了,百姓就会宁愿抛荒土地,成为流民,去城里找工作。”

秦从龙恍然大悟,一拍巴掌,“谷贱伤农,果然如此,这么一算就全明白了,但是城市人口的收入也不算太高,这个粮食价格如何来定就成了问题,粮价低了,农夫没有收入,粮价高了,城里的百姓又吃不起,两边都度日艰难。”

刘璋当即点头道,“是的,秦先生所言甚是,因此大帅决定将米价定为45文一斗的收购价,从地里收来,入仓存储,再脱壳零售,除去仓储和加工,以及运输成本,城里的零售价应该在斗米50-60文左右,这个价格即便是贩夫走卒,仍能勉强接受。

“如果是丰年,粮价低于这个价格,官府就该出面以45文的价格收购,赶到荒年再以五六十文的平价卖出,也就是历代都有的常平仓制度。”

众人听的连连点头,这下他们就全都懂了。

刘璋则继续说道,“有了粮食的价格为基础,那么盐、铁、布匹,这些货物的价格也就能确定了。

“自汉朝盐铁官营以来,承平年月下,食盐价格大概是粮食的20倍,最低时三五倍,最高时应该是唐朝的武周时期,盐价是粮价的百倍,铁器的价格从宋朝开始,大概是粮食的6至12倍,全部取中位数来定价格。

“以粮食零售价53文一斗计算,则每斤粮食价格是三文半(即3.5文),按照20倍盐价,10倍铁价,则供销社的盐价应该是每斤70文,铁价每斤35文,麻粗布每匹150文。

“官府只需定好粮食、盐铁、布匹的价格,其他货物由百姓自定即可。”

众人听的连连点头,这么算就比较清楚合理了,定的价格也比较适中,当然,对于百姓来说还是很贵就是。

食盐大概是古代最贵的消费税,由官府垄断之后就玩命加价,现代超市普通大米一斤差不多也是3块钱左右,按照20倍计算,60块钱一斤盐,这他妈谁吃的起,也难怪为什么古代官府要狠狠打击私盐了,垄断了全国的食盐销售,是真的赚钱啊!几乎和现代的烟税差不多

不过古代也并非没有进步,自从明朝普及了晒盐法,食盐价格已经从粮食的20倍下降到了10倍左右,已经比前朝进步太多了。

当然,现在就算鲁锦推广了晒盐法,暂时也不会下调价格,因为战争期间更需要财政收入!

刘璋继续道,“确定了价格,那么新钞的发行方式就比较多了,主要有三种方式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翻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