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泥船虽然有很多优点,但仅凭早期的水泥船工艺,估计要将船身造得非常厚才能解决。
然而这会导致水泥船的重量进一步增加,这会极大地削弱其载重性能和航速。
这两点其实非常致命,载重量小就意味着运输效率下降,而航速慢则意味着机动性差。
从商业角度讲意味着更低的单次收益,更长的周转周期,以及更低的利润,毕竟时间就是金钱。
在军事角度则更为致命,正所谓兵贵神速,这些笨重的家伙很难做到这一点。
更可怕的是它们无法追击溃退的敌军,更无法脱逃敌军的追击。除非双方都不使用战术,选择死战不退,否则水泥船很难发挥其理论上的战斗力。
此外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水泥船本身防护力确实惊人,但那只是对于船只本身来说,其上的船员们却并不安全。
尤其是那些甲板上的战斗人员,水泥船被重炮命中之后会溅起大量十分致命的石块,其威力堪比霰弹。
至少对于此时的奥地利帝国而言,没有选择这条捷径的必要。
而且路易·兰波特的名声并不响亮,他虽然在工程学和材料学方面有些贡献,但他的本职其实是一名农场主,他更专注于农机领域,发明水泥船更多是凭借一腔热血。
拿破仑三世亲自拒绝了路易·兰波特之后,他也就不再去想那些家国大事了,他选择回归家庭与妻子共度余生。
此后路易·兰波特并没有继续卷入大国博弈之中,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一种幸运。
此时奥地利帝国的义务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,然而普鲁士的义务教育已经开展了一百多年,新生入学率更是超过95%已经可以算是基本完成。
普鲁士政府为了普及义务教育堪称是不择手段,除了罚款和刑罚以外,普鲁士政府在耶拿之战之后还宣布:“不登记入学就不发结婚证书,无法继承遗产和土地。”
相比之下奥地利帝国的手段就柔和得多,弗兰茨更多的还是靠骗,靠食物、金钱把孩子诱惑进学校完成学业。
奥地利帝国本身结构过于复杂,弗兰茨如果采取强制手段,那么必然会导致一系列人间惨剧发生。
而且民族太多,反贼和潜在的反贼也多,只能由国家和教会缓慢推行正规教育,不能将教育权力随便下放,否则培养出来的是帝国的栋梁,还是掘墓人还不一定。
多山的复杂环境也为教育的普及增加了难度,前面提过多次在此不做过多赘述。
此外奥地利帝国的工业实力强大,但从本质上讲却是一个农业国,人口集中低也增加了教育成本。
至于所谓的传统观念在强权面前反而是最不值一提的阻力,最好的例子就是加利西亚。
按照当地的传统,无论是乌克兰人,还是绝大多数的波兰平民都不被允许读书,甚至被要求远离学校和书本以免玷污了前人的智慧。
按照习俗,他们被鼓励成为农民和士兵,唾弃知识。
“锄头胜过笔杆,刀枪重于诗篇。”——加利西亚谚语
然而在弗兰茨推行义务教育之后,当地的长老们会带着民兵挨家挨户地“请”孩子上学。